新聞分享

臺北好行App協助視障者搭公車及過馬路服務

針對視障者搭公車跟過馬路,臺北市一直以來做了很多努力,希望建構對視障者友善的交通環境,但不可諱言,視障者的「行」,還是存在著許多痛點。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,不斷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,是臺北市政府的習慣,也是責任。

臺北市與新北市約1.4萬位視障者,占全國視障人口約25%,視障朋友出門搭車的時候,以捷運為主,沒有捷運的地方,則比較常搭乘復康巴士或是通用計程車這類點對點運具,而由於搭公車對視障者存在許多阻礙,所以搭公車的比例就相對比較低,不過截至2022年5月底,臺北市有復康巴士328輛、通用計程車362輛,受限於補助款預算,除服務趟次有上限,也對政府財務造成壓力。反觀聯營公車,目前已有3,047輛低地板公車,若能以公車服務來擴大視障者的服務網路,可以提升視障朋友的可及性,也能降低成本,讓施政更為永續。

臺北市的公車已經普遍建置了公車車內廣播跟車外廣播,也訂有規定要求公車司機要協助視障朋友搭乘公車,那為什麼視障朋友還是不搭公車呢?經過訪談視障朋友跟公車駕駛,發現有幾個問題:首先,由於乘客跟商家的反映,車內廣播跟車外廣播的啟閉跟音量都無法滿足需求;此外,視障者與公車駕駛之間還是缺乏有效聯繫,視障者等公車時必須請旁人幫忙或自行舉牌,才能讓駕駛知道有視障者需要協助。另外,候車環境也有問題,視障朋友不知道自己該在哪搭車,在很多公車同時進站的時候,也難以判斷自己要搭的車是哪一輛,這些都是視障者搭乘公車的痛點及阻礙,必須要加以解決。

另一個視障者交通上遭遇的阻礙,就是過馬路。視障者無法看到周邊環境,馬路上的人車,帶給它們巨大的不安全感,他們無法看到紅綠燈燈號,所以必須克服重重困難,才能穿越馬路,他們必須依賴聽覺及觸覺來探索行走的路況,藉由導盲杖來碰觸周邊環境藉以判斷路線的安全跟路口的定位點,必須靠著聽人車的聲音,才能猜測現在是不是綠燈,是不是可以過馬路了。

其實臺北市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,也因此在全市187處路口建置有聲號誌設施。有聲號誌會發出定位音,視障者循聲找到觸壓按鈕或透過事先發放給他們的感應器,都能啟動有聲號誌,接著就會依綠燈方向分別用布穀聲表示南北向、鳥叫(啾啾)聲表示東西向及蟋蟀聲表示行人專用時相,藉此來導引視障朋友。

然而,由於有聲號誌安裝於號誌桿上,隨各路口空間條件不同,其啟動按鈕往往難以固定位置,即使有定位音輔助,視障者仍難以找到按鈕位置。且因視障者不曉得通過路口的寬度,且不清楚確切的綠燈剩餘時間,也難以判斷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通過。

臺北市從108年起,希望透過資通訊技術創造新的視障服務,先小規模試辦搭公車服務,再逐漸落地,也開始把這個模式運用到視障者過馬路的服務上,希望找出可行方案,優化,再擴大實施。

正如前面提到的,一直以來,臺北市為視障朋友的交通服務,做了很多的努力,從搭乘公車到跨越路口,都做了很多軟硬體輔助設施,也建立了服務規定,但是,這些還是不夠,還是存在許多痛點。這幾年來,資通訊技術發展迅速,也讓很多人思考,這些新工具可以怎麼為視障者創造更友善的交通環境。所以,交通局從108年開始,在原有的臺北好行App上,開發視障者專屬使用介面,也提供搭公車預約服務,透過幾年的試辦、驗證、迭代設計跟優化,已經找到具體可行的方案,也進一步落地。

運用物聯網技術,臺北市讓視障者使用臺北好行視障專屬介面操作預約搭公車,App則透過後台將預約訊息傳至公車車機,並利用提示音及燈號提醒駕駛視障者乘車訊息,以協助其搭車。
目前臺北市已於8條公車路線修改車機及相關警示設備。111年公車路線總數將增加至14條,而針對視障朋友提出需求的所有29條路線,預計將在112年全數建置完成,提供完整的視障者搭公車服務。
當然,除了資通訊設備,環境上的痛點也應該要改善,這樣才能創造完整的配套解決方案,因此,為了讓視障者尋找等車位置,駕駛也更容易發現視障者,臺北市在公車站以警示磚設置「定位點」,預計今年底前將於臺北市所有公車專用道站位優先設置完成
有了搭公車的成功模式,臺北市也進一步思考把這模式應用到視障者過路口的創新服務,在110年起,臺北市試辦輔助視障者過路口服務,同樣是結合了既有的臺北好行APP、有聲號誌及藍牙設備,透過物聯網技術,使用者可透過APP自動觸發路口有聲號誌設備,得知路口資訊及綠燈剩餘秒數。
同樣地,過路口的環境也同步進行改善,臺北市在試辦路口上增設「定位點」,並且在既有行人穿越道線上劃設「視障引導標線」,提供視障者以導盲杖碰觸及足底觸覺感受,讓他們可以安全筆直通過路口,提升視障者穿越路口的安全。

視障朋友不希望被保護,而是希望有平等的機會,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參與社會,因此,臺北市政府讓視障朋友參與設計,透過教育訓練來賦能培力,培養視障朋友種子教官,也持續納入使用者回饋意見,進行迭代優化,讓服務更能符合需求。

臺北市在服務開發的過程中,邀請多個視障團體參與設計方案討論,也透過電話訪談多名視障代表,來確保方案符合需求,在測試前辦理行前說明會,也訓練種子教官。同時,邀請視障朋友實際測試以App輔助過路口功能及視障引導標線,並蒐集使用者回饋意見以修正服務流程。

110年進行40人次視障者實際測試,有80%視障者表示滿意,93.3%公車駕駛滿意;有聲號誌部分,則有82.5%測試者表示滿意。

服務不僅僅是落地,還要永續,臺北市除了持續編列預算進行服務的擴大,也將會提出規範的建議,隨著設備更新汰換之下,讓具有視障服務功能的公車車機跟號誌設備,都變成標準配備,讓建構視障者友善環境,變成一種習慣。

在這幾年試辦跟驗證視障者搭公車服務的過程中,臺北市政府也累積了許多的經驗跟知識,為了能擴大服務範圍,也希望服務能長期存續下去,因此,臺北市將訂定公車車機視障者輔助功能的建議規範,建議交通部納入車機標準,後續臺北市就會依照車機汰換年限,全面把公車車機汰換為具視障輔助功能之車機。

而視障者過馬路的部分,除了持續擴大試辦範圍至其他有聲號誌路口,由於臺北市有很多路口不具備裝設實體有聲號誌的條件,所以也會嘗試在無有聲號誌的路口試辦以臺北好行App為主的路口引導方案,後續並將檢討納入號誌規範,以利擴大建置。

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身體與環境互動時產生障礙,所以促進處於障礙情境者的權益,除了關懷,也是照顧我們每一個人。在各種障礙情境中,視障者的「行」,更是充滿著許多的困難,不管是步行、過路口或是搭車,都重重阻礙,也由於這些阻礙,視障朋友往往除了上班上學之外,只能盡量減少出門,這嚴重地影響了視障朋友公平的參與這個社會的機會。政府,當然必須正視這些需求,創造友善的無障礙環境,讓視障朋友享受均等的機會,公平的參與這個社會。
文章及圖片轉載 於天下雜誌